2007年2月5日

工作行業

近日見到兩篇關於工作行業的blog,很有意思和思考空間…

消耗性行業(2006-10-01)
網誌分類:脫苦海Tokuhon
2007/01/24 23:44:30

做IT是一個消耗性極大的行業,年過三十幾已經好困難咁做落去,到四十根本就追唔上,例如我阿叔在八十年代是某美國電腦公司的高層,後來呢間公司結業,佢唯有轉行搞生意。在消耗性行業除非做左管理層,搵後路的思想是正確的。

不過做金融也是消耗性行業,否則我一早做左。我由1988年入股壇,在電視、報章見到都唔知轉左幾多代人。做金同外匯的陳新燊、做基金的蔡光華之類,當年報紙日日有文出,如今安在?林森池寫書、香植球無死到,仲有邊個記得佢地?今日見到的財經演員,五至十年會唔見晒。

股票經紀更加無得做http://www.tokuhon.org/mhv/forum/viewtopic.php?t=4228

除了公務員之外,消耗性較低的行業有如下特徵:

~不會對體力及腦力有重大的透支(例如要經常涯夜、公幹出埠)
~競爭相對少,進入門檻較高
~要求個人特質(如人際關係技巧)較多於技術知識,不易被科技取代
~替代性較低,不容易找到代用品
~薪酬較平穩,少有大上落

我現在是做一個消耗性較低的職位,可以做工作以外的其他野,如果我係做金融業,收入可能是現在的兩三倍,但投入可能是十倍,我不想要一個這樣的人生。

大家諗一諗,比本電話簿你連續打幾個鐘頭不斷被人拒絕,或者要加入一些會面矇矇咁去識人,人地一睇你個咭片就防住你,為的只係搵多可能一倍的人工,你喜愛做的事完全同你無關,你又希唔希望有一個咁的人生?

偏偏有d人係幾萬一個月唔夠駛,十幾萬一個月又唔夠駛,過百幾萬一個月都唔夠駛。好似中產日報耐唔耐講某行業,工作壓力大,做到兩眼發黑像條死魚,搞到要購物減壓一款裙買五條全部唔著。咦?明明呢行可以半薪半職,半份人工多過我全份,可以編更編到一個星期有一兩日唔駛返,要返都只係返半晝,我有朋友一供完樓就半職半薪,佢幾好呀!噢!報紙話原來有d人九七時五百萬買左一層樓,仔女一定要讀國際學校及留學外國,件衫個袋無個牌唔用得。「中產」階級追求富豪生活,人工少個崩都唔得,咁,繼續過搾汁機碎肉機生活囉!

我想我是在同輩中收入較低,但我並不會比他們的快樂少,甚至可能擁有的比他們當中部份人多。d人睇到我的咭片,好多人都會好好奇去了解我做乜,了解之後仲會留住有事時使用,如果我果張咭片是保險或者財務顧問之類,人地會點對我?

我們追求的是「人生」,人人都只係得果幾十年,點樣令個過程適合自己,少d痛苦,多d美好回憶,偏偏好多人都背道而馳。與其幻想自己可以四十歲渣遊艇環遊世界,不如搵一份自己願意做到死的工,生個仔,準時放工弄兒為樂。

P.S.請知道我做乜工作的朋友保守秘密

原載:http://blog.tokhon.org/
類專業紅海(2007-01-19)
網誌分類:脫苦海Tokuhon
2007/01/24 23:45:31

某報上出現這樣的一篇網上轉載文章:

通渠佬人工高過IT人

匯豐銀行請IT部門員工吃「肥雞餐」,香港IT人不再馨香?IT人「Support」指,他公司的廁所近日爆糞渠,請通渠佬上門收拾殘局,三小時收3,000元;同一時間公司的電腦系統故障,找電腦專才維修,三小時收1,500元,「大學畢業加專業資格,收費仲平過小學生!」

網友Apple稱,有此現象是因為通渠工作不能外判到印度或大陸。他謔稱由此可見,報讀通渠課程較電腦專業有前途,IT界兄弟姊妹有心唔怕遲,多一技傍身無壞。

人工高低取決供求

網友Predator指IT界人力失衡,令IT人薪酬難升,「最大分別是通渠佬人數遠少於IT人,人工的高低不在於學歷,而是取決於供求,高學歷不一定人工好過低學歷,大家一定要接受這個殘酷現實,不要鑽牛角尖了。」

高風險行業搵命搏

其他網友也說,通渠與資訊科技比較,兩行業的專業程度可能不相伯仲,「通渠不但是專業,連入行的門檻也特別高,而且是高風險行業,好容易受病菌感染,如果SARS時開工,簡直係用條命來搏。」

大家你一言我一語,轉行興趣愈來愈濃烈。Pig_mala數口精,表示通渠佬扣除成本最少實收2,000蚊,IT佬只是打工仔,頂多收500蚊,實際是廉價勞工。

記得樂隊Beyond的成員之一黃家強(黃家駒的弟弟)曾經有次宣佈退出樂壇,並計算自己十多年來的收入除以月份,得出自己的平均的月入是一萬幾千,所以他也是廉價勞工云云。一個公平的比較是「蘋果對蘋果」(apple to apple) 。通渠工人的月入並不會高於IT人,因為不會由朝到晚都有渠通,正如歌手也不會天天出show,這樣計算「時薪」根本就無從比較。

每一類工種的性質、要求、難度、工作量均有差別,IT人又可不可以兼職做通渠工人?莫講話通渠,搭棚人工工作只是半個鐘,收一千幾百蚊,但搭好個棚叫筆者企上去都驚,一個大吉利是跌左落樓,賠返一千幾百萬又有何用?何況,打份文職工(俗稱寫字樓工)搣手指都有份人工,做手藝就手停口停,一日八個鐘頭,邊度搵八個棚出黎搭? 一個月都未必有幾多單生意。

某些「類專業」人仕(當然包括IT人)均有一個通病,就是認為只有自己是專業而鄙視其他工作,認為自己不只這價錢,又為何人地可以收那個價錢等等。"Freakonomics"《魔鬼經濟學》作者Steven D. Levitt李維特寫著:「決定薪酬的四大因素:競爭程度、技能水平、工作產生的不快感、付出的服務水平。」類專業人仕應想一想,為甚麼別人的時薪可以多於自己?

筆者認為IT是一種「技術」(skill)而不是一種「專業」(professional),最大的分別是根本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,導致同是自稱「IT人」,水準也會參差不齊,這種說法相信各用家(user)應深有體會。

IT技術日新月異,以前用的電腦程式今日被淘汰,今日用的程式何嘗不會在未來被淘汰?這個行業的entry barrier可以好低,低到未受過正統的IT學位教育的人一樣可以掌握,只要有興趣,年紀大的人都可以掌握到。筆者又看過一個聖鬥士星矢黃金十二宮的精彩網頁,發現原來是一個小學生寫的。這樣容易掌握的技術,從業員如何可以保障自己的地位?正如如果他日發明搭棚通渠的機械人,可以用廉價做到這些工作,他們的報酬一樣可以跌得好快。

香港已經是一個成熟社會,將會越來越來行業需要定位標準去保護行業利益,就算連做地盤整車之類都要領牌,社會是不斷淘汰半桶水唔夠料不願更新的人。廿年前使用鉛水窗,今時今日只有鋁窗,做鋁窗亦不是像政府宣傳片那樣用螺絲批扭,而是用電槍打鋼鉚釘。連呢手作仔都要更新技術,IT suppose 是含金量較高的技術,又點會唔淘汰得更激烈?

筆者以前寫過一篇有關消耗性行業的文章,引人深思的是:還有甚麼工作不能外判或電腦化?當一間公司連入機印單、做會計、客戶服務都可以外判的時候,還有一樣是不能外判的:管理。從事各行各業,不能夠在年青時搏命擠身管理層,就要忍受可恥的人工及隨時被代替的命運。當然,即使擠身其中,如果整個部門、整間公司,甚至整個行業被社會淘汰,做管理層甚至擁有人一樣難逃大難。

作為一個打工仔,需要的是危機感。面對一個不肯定的社會,除了加強自己的競爭力之外,也要為自己謀求後路。例如要學習投資知識,將工作賺回來的儲下來投資,搵幾多fling幾多,中產收入富豪生活,平民收入中產生活,差不多注定晚境悽涼。

原載:http://blog.tokuhon.org/

沒有留言: